文章分享

家長Q&A

成長中的第一次叛逆「我不要!」◎Ms. Joanne

20180302-Q%26;A1.jpg

 

Q:我的孩子好像進入叛逆期了,該怎麼辦呢?

 

在miCasa生活的孩子,可能會較早遇到叛逆期的問題,因為這裡就像一個小型社會,讓孩子提前接觸到團體生活,便會有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了”我”的概念。因此,孩子大約在1歲8、9個月時,會為了想追求獨立自主、了解自己有多少能力,想要支配環境、影響環境、了解成人及環境的限制而變得很愛說“不要”、拒絕配合,或是做一些反抗規則行為。

 

家長面對此時期的孩子,很容易就失去耐心開始和孩子對抗,造成兩敗俱傷;又或家長輕易的向孩子妥協,讓孩子外在規範準則浮動不明確而不斷重複挑戰成人底線及環境限制。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要給孩子選擇權,提供他選項並讓他去選擇,並讓孩子承擔選擇之後的責任與結果,當然,給予孩子的選項,必須要是基於安全考量、道德社會規範且是家長能夠接受的。
這些不會因時間或環境而改變的規矩,就是我們應該要教導孩子遵守的原則。

 

20180302-Q%26;A2.jpg

 

例如:寒流來襲請孩子加穿外套,如果問:「要不要穿外套?」、「穿外套好不好?」那麼孩子會明確地回答:「不好」、「不要」,我們應該要問孩子:「你要穿A外套還是B外套?」,對於規範或著環境限制,我們不需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而是明確給予肯定句,孩子才能接收到精準的訊息。

希望父母們在面對孩子叛逆時,都能溫柔而堅定地維持應有的規範及準則,不要輕易讓步,並給予孩子適宜的選擇權,幫助孩子藉由外在規範,建立內在紀律。

 

Q:請問我的孩子出現使用暴力、摔東西等行為時,該怎麼辦呢?

當孩子生氣、不開心時,以用打父母、打弟弟妹妹、摔東西等激烈行為來發洩其情緒,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因應?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先檢視、分析孩子做這些行為的原因。


一般來說,年幼的孩子會有打人、摔東西的行為,通常是因為自我表達、溝通能力還不夠成熟、與他人互動經驗不足導致。也有些孩子是藉由發脾氣、打人吸引成人注意,或是挑戰環境規範、探測父母底線等,我們應該暸解真正原因,再因應孩子的行為給予相對應的反應。

在平時生活中,成人就應該告知孩子各種行為的界線,讓他們練習理解規範,除此之外,情緒管理與溝通表達也是需要練習的,我們可藉由繪本或故事引導孩子了解情緒、練習表達,透過持續的練習增加經驗,孩子在情緒真的湧上來時,就能用合適的方法舒緩情緒與表達自己感受。

除了加強孩子的表達與互動技巧之外,我們也必須以身作則教導孩子不同的情況該說什麼、該做什麼,讓孩子能夠藉由成人的態度建立外在紀律,進而建立對自我的內在紀律。

舉例來說:孩子因生氣而丟東西,我們允許孩子生氣但亂摔東西是不被允許的。

 

20180302-Q%26;A3.jpg

 

這時,我們除了使用溫和堅定的態度禁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同時也要給他可選擇的選項,例如大哭、打枕頭等等,選項以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環境為原則。我們的態度包含了肢體語言、語氣、表情等(嚴格禁止的事項就可採用嚴肅、認真、堅定等情緒),在合適的時機使用正確的態度為孩子建立明確的規範與界線,讓孩子明白什麼事可以做、應該怎麼做,什麼事是不能做的。

 

 

Q:請問我的孩子愛晚睡,該怎麼辦呢?

 

孩子會晚睡,通常是因為在白天時,活動量太少,能量過多以至於無法消耗,可能會為了吸引爸媽注意而產生失控的行為,用盡任何辦法都無法讓孩子上床睡覺,這對家長來說可能十分困擾。在此提供幾個方法幫助家長……

 

20180302-Q%26;A4.jpg

 

首先,下班回家時可以抽空帶孩子走一走,逛逛超市、或到公園散步都可以,主要是讓他能活動一下、接觸外在環境以消耗多餘精力。如果沒有多餘時間能帶孩子出去走走,也可以在家中,想一些讓孩子有事可以做的活動,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家事、切水果,也能一起準備明天的早餐……讓孩子一起做事情、共同參與,不僅增進親子感情,更能消耗孩子多餘體力。(附註:以上例子適用於一般孩子,若孩子本性較為好動,家長應規畫更多需耗費大量體能的運動以消耗孩子的能量。)

另外,除了安排消耗能量的活動之外,家長也應該和孩子一起調整作息時間,養成早睡早起、早點上學的好習慣,白天才能有更多工作及活動時間讓孩子消耗能量。